股票代码: 870418

新闻中心

实时更新飞瑞敖最新动态,了解飞瑞敖

如何培养孩子的未来竞争力 专家谈人工智能下的教育大趋势

发布时间 :2024-07-29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崭新时代,人工智能正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面貌。ChatGPT等前沿技术的出现,无疑加速了教育转型。为了推动教育创新,培育学生的未来竞争力,近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联合青岛市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举办了以“新智能·新学习·新未来——人工智能下的教育大趋势”为主题的2024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中外学者就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教育目前面临的挑战、如何实现个性化教育及智能评估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元结构形态赋能个性化学习
“人工智能为教育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这说明基于个体差异的、更加公平的个性化教育时代到来了。几千年教育追求的梦想,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越是个体的,越是差异的,越是公平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张志勇在大会上直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既要看到机遇,也要应对挑战。”
他认为,人工智能重塑未来教与学形态:传统的二元结构——教师与学生,将转变为三元结构——教师、机器与学生。机器将成为智能助教、学伴或导师,与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是一个新的教育形态的变革。在学习方式、管理评价方面,人工智能将创造许多新的教育场景,支持和赋能个性化学习,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实现游戏化学习、社交化学习、协同式学习、自主型学习、问题驱动式学习与项目探究型学习。
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表示,如今的学生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他们可以熟练地借助网络生活,本能地通过屏幕学习。对学生而言,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习变得高效而有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是一个最大的变化。
海尔学校校长孙先亮也表示,学校教育要主动拥抱变化,创新教育模式,汇聚好的资源和教育理念,为学生打造无边界的学习支持,创造更多充分彰显他们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发展个性,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升社会与情感能力,让每个学生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孙先亮说:“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要塑造一种热带雨林生态,让每个人都展现自己最擅长的东西,让每个学生都呈现出自己的样态,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和谐共生。”
转变观念和机制 发挥最大效益
从深度重塑传统教育模式,到精心打造个性化学习路径,人工智能技术正引领着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李志民提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关键是观念和机制的转变。
李志民说:“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自由选择修学科目和讲课教师,如果学分不能互认,学位不能等价衔接,‘人工智能+教育’很难发挥其最大效益。我们需要尽快研究制定教学资源的上网认证标准,要针对经过认证的教学类资源制定网上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要制定课程微证书发放办法等。”
李志民称,从整体上来讲,教育分成三个层次:一是传授知识;二是在一定知识基础上培养能力;三是在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提高素质,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人工智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比如智能备课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等能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为教师腾出更多时间关注教育内容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人工智能在知识的储备量、知识的传播速度、教学的讲授方法等方面都会超过普通的老师。
他认为,今后,人工智能的普及还会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使更多学校和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人工智能本身也能推动教育技术的创新,比如开发新的教学工具、优化学习方法等,为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李志民强调,师资的培训和发展是确保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掌握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培养一支具备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同时,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还需要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优化评价过程。
张志勇也表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要进行考试评价机制的变革,比如,通过考查学生在真实情景下解决问题的实际表现,通过考查学生的设计能力、架构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即伴随式评价。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如果从人工智能教师和人类教师中选择一位作为老师,你会如何选?这是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蒋里面向学生做过一项调查。
结果令他惊讶,选择人工智能教师的学生超过一半。这些受访学生给出的原因是,人工智能教师情绪稳定,对所有学生可以一视同仁,还可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风格提供定制化教学内容,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不受时空限制。不过学生们也表示,人类教师在情感交流、个性化指导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蒋里因此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是人+人工智能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教育界提出了一个巨大考验,尤其是教师的角色转变。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陆慧英也认同这一观点,她表示,未来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产出性学习,是跨学科的团队协作,是一个动态、互动、多元化的过程。教师要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变化,对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AI,将AI作为学习工具,通过它来学习,更多更快地做事。
中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认为,教师要主动适应教育变革,将学生视为有鲜明个性和独特禀赋的学习者。同时,教师要利用新技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高度重视非认知状态,包括动机、习惯、品质、价值观等,这是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曹培杰看来,未来教师将从“经师”转向“人师”,更加注重精神提升和价值引领。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完成许多工作,但它无法替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微妙性使得它们难以被转化为计算机程序代码。因此,未来教师的角色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成为充满爱心的引导者和陪伴者。未来教师不应成为搬运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读懂学生、重组课程、塑造品格、联结世界的“大先生”。
张志勇坦言:“人工智能技术越发达,社会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就越强烈。在机器智能高度发展的社会,人文伦理体系必须回应人工智能时代提出的最新挑战。”未来,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是非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创造力和情感教育,重视建构机器智能高度发展后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这些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他进一步阐述称,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更加需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个体;智能的虚拟性,相应地更需要培养人类在真实世界中交际和社会与情感能力;未来社会的非组织化和数字化,则对人的自主规划、自主管理能力和数字生存能力要求更高。
多位学者都提及,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教育将面临一系列技术风险和伦理挑战。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将不断凸显。在美国哥伦布州立大学教授、中国深度学习中心主任方厚彬看来,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创新人才,要关注学生的幸福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些是学生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未来,社会更加需要培养具备幸福生活能力和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人。”张志勇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思洋广州网站建设公司

免费咨询

*姓名:
*手机:
邮箱:
区域:
您的问题:

感谢您的关注,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此留下信息,飞瑞敖会及时为您提供帮助。

提交